若沒記錯的話...連上槍支編制裡面有兩到三挺的被通稱為五七式機槍的M60
為何記得住這大約的數字是因為79年高裝檢期間,下哨除了要去掩體裡刮除砲身漆外,還要像往返公車般的,
從連上背好幾把槍往返於運動場司令台後的陳列室擺設之間.
曾一次拿兩條槍背帶扣著扛兩挺五七機槍痛苦的走往運動場過,所以記得很清楚.
對於在那年代裡服過役的阿兵而言同樣掛著五七式的名稱,卻與五七式步槍有著截然不同的親疏感.
M14也好M60也好,來到台灣下部隊通通都被冠上五七式這名稱,"同梯不同命"這句話也可以套用在這兩把原本同根生的槍支
好幾年前去國軍歷史博物館時,照的國造五七式機槍.
第一眼的印象是跟腦海中連上那幾挺的外觀色澤上有些差異
感覺上,連上那幾挺的表面金屬色澤比較偏黑色
同時...如同連上的五七式步槍,清一色都是美援造原廠的槍支(沒看到過連上的槍枝有中文打印字體)
當時阿兵配備M14,中士砲長以上配備M16,而M60為何會配備到砲連? 可能是配備給前觀或是觀測所吧?
M60有幾個特徵,高聳的準星,打孔的腳架...
這照片是取自網路,可以看出表面色澤的不同.
可以看見黑色表面處理的鋁合金沖壓上槍機蓋,槍管上個散熱片也是沖壓件
鈑機握把與前方握把可以看見是黑色膠質持品,槍機拉柄上方可以看見一段焊接痕,打平的錶尺下方可以看見有打上字體.
再與上面國軍歷史博物館拍的國造五七式對比起來,可以看見槍身上面有些差異(也有缺件)
這些差異點以及尺寸上的修改是因為遷就於當時國內金屬加工製程的限制,金屬材質冶鍊,表面的硬度處理...
單出一張嘴的說五七式輕機沒M60的好,其實是要考慮當年國內的物力為間以及產業界能力整合的不完全.
沒有這樣做...我們能有什麼? M1917/1919繼續使用嗎?這是更走回頭路...
國軍在五七式步槍與輕機的推出後,才算有標準化國產化的基本火力.
這個作法除了影響國軍的編制結構外,也影響我們這個年代人的心底記憶
我曾在這個視線下,扣下唯一一次的M60連發板機
距離175M,27發...
斑駁的外表並不覺得殘破,那是不得已狀態下所造成的.
本裝備計值新台幣xxxxx元,我們哪個人不是在那種狀態下渡過部隊的日子?
左方上彈,但也因為彈鍊的重量負擔合進彈口的垂直段差,單兵操作M60時左手必須扶著彈鍊...
越戰期間,美軍會在這個進彈口前裝上一個圓形空罐頭,有這簡單的加工
就可以讓單兵空通左手壓住後槍托穩住槍支
槍管上散熱片(防燙板),這也是M60外觀的特徵
與五七式步槍神似的防火帽.這也是讓我覺得很有金屬加工美感的地方
M14也好M60也好,"五七式"是她們在國軍留下的代號.
有空...
熟男兵空們也懷念一下五七式輕機吧!
留言列表